唯与呵,其相去几何?美与恶①,其相去何若?人之所畏,亦不可以不畏人②。望呵,其未央哉!众人熙熙,若飨于大牢,而春登台。我泊焉未兆,若婴儿未咳。累呵,如无所归。众人皆有余,我独匮。我愚人之心也,沌沌呵。俗人昭昭,我独若昏呵。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呵。忽呵,其若海。恍呵,其若无所止。众人皆有以,我独顽以俚。我欲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
传世版:
绝学无忧。唯之与阿,相去几何?善之与恶,相去若何?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荒兮其未央哉!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我独泊兮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。傫傫兮若无所归。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。我愚人之心也哉!沌沌兮!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;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澹兮其若海,飂兮若无止。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似鄙。我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
版本差异:
① 美与恶:传世版为“善之与恶”。“善”、“恶”相对的话,就很容易让人把“善”理解为“善良”,但是《道德经》全文中的“善”,都并没有“善良”的意思。
所以此处应为“美”、“恶”相对,与《道德经》第二章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”相应,表示美好与丑恶的意思。
② 不畏人:传世版为“不畏”,意义相差很大。传世版的“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”,指“别人所畏惧的,我也要畏惧”,顺从流俗之意。
而帛书的“人之所畏,亦不可以不畏人”,却是指“人所畏惧的,也会很畏惧人”,完全不同的意思。
直译:
应诺与呵斥,它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?美好与丑恶,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多远?人所畏惧的,也不能不畏惧人。看不到边际啊!没有尽头的样子。
众人兴高采烈,好像参加盛大的筵席,又好像春天登上高台放望美景。但是我却独自停留在尚未萌动的漠然领域,好像婴儿还不会开口嬉笑。颓唐失意啊!好像无处可以归依。
众人都有富余,唯独我好像还有不足。我真是有一颗愚人的心啊,混混沌沌。俗人都能看得清楚明白,唯独我好像昏聩不明;俗人都能辨得细致入微,唯独我好像浑浑噩噩。若无所知啊,好像大海一样广漠;恍然不觉啊,好像没有止境。
众人都在发挥才干有所作为,唯独我愚顽不灵,粗陋不堪。我表现的总是和俗人不一样,因为我看重的是固守本根。
解读:
“唯与呵,其相去几何?”“唯”,有个词叫“唯唯诺诺”,允诺答应的意思。“呵”,怒责、呵斥的意思。允诺与呵斥,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?
换句话说,我认可的就允诺,我反对的就呵斥,那么我所认可的与我所反对的,有什么本质的不一样呢?“美与恶,其相去何若?”
人们认为是好的,称之为“美”;人们认为是坏的,称之为“恶”,那么这“美”与“恶”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?我讨厌并反对的东西,与我立场不一样的人就会接受;我喜欢并接受的东西,与我立场不一样的人就会反对。
说到底,人们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,出于自己的主观认知在分别而已。“人之所畏,亦不可以不畏人。”人人都害怕的东西,其实它也会害怕人啊!比如虎狼,人人害怕,但现在只能在动物园安身,几近灭绝。
我们因为害怕虎狼而去伤害它,殊不知虎狼也是因为害怕我们,而来伤害我们。人自从有了主观认知,就会凭自己的私心而行事,为什么大家会互相防范,互相伤害?
因为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,各有各的私心,我怕你会伤害我,你怕我会伤害你。这样的私心不绝,这种混乱的状态就是无止境的,望不到边际。“望呵,其未央哉!”
因此第四十九章才会说:“圣人恒无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,德善也。”“以百姓之心为心”,就不会与百姓站在对立的立场;“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”,就是在以“德善”行事,而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心行事。
但这样一来,没有私心的“我”,与各怀私心的众人就有了明显的不同。“众人熙熙,若飨于大牢,而春登台。”大家都熙熙攘攘,好像参加盛大的筵席一样兴高采烈,又好像在春天登上高台放望美景一样胸怀激荡,因为私心得到了满足。
而我呢?“我泊焉未兆,若婴儿未咳。”“未兆”,《道德经》第六十四章也出现过:“其未兆也,易谋也”。
在这里是指“兆头都还没有显现的时候”,即生机未萌发,万物未萌动的漠然寂静状态。“泊”字本义是指“停船靠岸”,在这里是“停留、停靠”的意思。“咳”是指“小儿开口笑”。
整句话是讲:我独自停留在生机不显的漠然领域,即“无”的状态。“天下之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,“无”是万物的母态。停留在这个状态中,对外的表现就是漠然不动,寂静无声,所以“若婴儿未咳”,就好像婴儿还不会开口笑。
“累呵,如无所归。”“累”是指颓然失意的样子。当年孔子周游列国,在郑国和众弟子走散了,弟子们到处寻找。然后有个人告诉子贡说:“东门有人,其颡似尧,其项类皋陶,其肩类子产,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,累累若丧家之狗。”
(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)这个人描述的就是孔子,孔子周游列国而得不到任用,颓然失意的状态就好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。“累呵,如无所归”是指颓唐失意啊,好像无处可以归依,与“丧家之犬”的状态差不多。
因为他独自处于“无”的领域,在众人熙熙,兴高采烈的环境中,可不正是格格不入,“无”处可以归依。“众人皆有余,我独匮。”
我们知道,杯子倒水倒多了,就会往外流,有余,就会外泄。因此这里的“有余”指外施,即有为的状态。众人看起来好像都心志旺盛,想要有所发挥,有所作为,而我呢?
收敛精力(治人事天,莫若啬),聚敛精神(不出户,不窥牖,塞其兑,闭其门),小心翼翼(犹兮、豫兮),而不敢为(无为、不争)。所以我和众人不一样,不是“有余”的状态,而是“缺乏”的状态,“我独匮”。
“我愚人之心也,沌沌呵。”“愚人之心”,其实是指“混沌之心”,不别上下,不分尊卑,不论远近,没有亲疏,这便是“混沌”。然而这样的人在俗人看来,就是个“愚”人,没开窍一样。
所以“俗人昭昭,我独若昏呵。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呵。”世人都能看得清楚明白,我却目昏眼拙,弄不分明;大家都能辨得细致入微,我却默然不语,浑浑噩噩。“忽呵,其若海。恍呵,其若无所止。”
我这个恍恍忽忽的混沌状态啊,就好像大海一样深远宽广,探不到底,也摸不到边,好像没有止境。“众人皆有以,我独顽以俚。”“以”是“用”的意思,“有以”,就是各有所用,各尽其能。
而我呢?“顽以俚”,冥顽不灵,像石头一样愚顽不堪,一无所用,粗鄙而让人瞧不起。那我为什么会混成这样呢?因为“我欲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”。我的所思所想和你们俗人都不一样,我看重的是“食母”。
“食”是“依赖、依靠”的意思,如“大夫食邑,士食田,庶人食力”。而我“食母”,依赖自己的母本、根源,也就是“道”。所以我的选择是固守本根,不外施,不外用,而无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