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「帛书」:成就自己的最高形式,是成就他人

帛书版:
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①。圣人无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。既以予人矣,己愈多。故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人之道②,为而弗争。

传世版:
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;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

道德经「帛书」:成就自己的最高形式,是成就他人

版本差异:

① 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:传世版为“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”,意义完全被改变。帛书版全文都没有提到“辩”字,包括“大辩若讷”,帛书是“大赢如绌”。

所以《道德经》并不反对辩,并不是一味让人闭嘴默不作声,更不是要屏蔽不同意见。比如《庄子》记载的惠子,就常与庄子激烈辩论,但二人互相引为师友。

《道德经》只是反对主观之“言”,反对只许自己说话不许他人出声的行为,反对试图指使、主导他人,施加自己意志于他人的行为。

“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”,第二十三章说“少则得,多则惑”,第五章说“多闻数穷”,所以“博者不知”,所以“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”。

② 人之道:传世版为“圣人之道”。第七十九章说人之道“损不足而奉有余”,此处又说人之道“为而弗争”,似乎一个贬一个褒,不能得到统一,因此改成了“圣人之道”,其实多余。

“人之道”,指通行于人间的规则,有的与“天之道”逆,有的与“天之道”顺。此处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人之道,为而弗争”,天人之道就是并行不悖的。

道德经「帛书」:成就自己的最高形式,是成就他人

直译:

真实的言语不华美,华美的言语不真实。对道有所认知的人,不会追求见闻广博;追求见闻广博的人,对道没有认知。

有道的人,不会有过多的欲求;欲求无度的人,不是有道之人。圣人不积累过多,而是都用来成就他人,自己就越富有;都拿来给予他人,自己就越富足。

所以天道的规则,是有利于万物而不侵害;人间的规则,是有所成就而不相争。

道德经「帛书」:成就自己的最高形式,是成就他人

解读:

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”“信”,诚实不欺。“美”,嘉美,华丽。真实的语言不华美,因为没有经过矫饰装扮,都是最质朴的呈现。

华美的语言不真实,因为经过了矫饰装扮,呈现出来的都是人为修改后的虚伪。

“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”对道有所认知的人,不会追求见闻广博;追求见闻广博的人,对道没有认知。

因为道不是通过见闻知识得以呈现的,所以越追求见闻广博,离道就越远,故而“多闻数穷”,“其出也弥远,其知弥少”。

“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。”“多”,本义是重复、众多,引申为超出、过分。有道的人,知止知足,去泰去侈,故而不会有多余的索求。欲求过多索取无度的人,不是有道之人。

道德经「帛书」:成就自己的最高形式,是成就他人

“圣人无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。既以予人矣,己愈多。”“积”,堆积、积累,和“多”字一样,“多”本是双“夕”相重会意而来,积累而成多之意。

“既”,竭、尽。“为人”,成就人,和“为而弗恃”的“为”字意同。圣人不积累过多,而是都用来成就他人,成就的人越多,自己就越富有;都拿来给予他人,自己就越富足。

“故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人之道,为而弗争。”“天之道,指通行于天下的规则;“人之道”,指通行于人间的规则。

第二十五章说:“人法地,地法天”,人生于天地之间,就要遵从天地法则,但也并不妨碍天人之道违行。就像国家制定了法律,但违法之人也仍有生存空间一样。

比如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而奉有余”。天道的运行规则,是低洼的地方被填充,而突出的地方被剥落。

道德经「帛书」:成就自己的最高形式,是成就他人

但人间的运行规则,却是富强的人更容易富强,而贫弱的人更容易贫弱。因为天人之道违行,所以呈现出来的现象是动荡往复。

富强到一定程度,天道的影响力就会加强,因而衰败;贫弱到一定程度,天道的影响力就会加强,因而富强。如同钟摆,左右动荡,轮换不休。

但也同样存在天人之道并行不悖的情况,如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人之道,为而弗争”。天之道,是有利于万物而不侵害;人之道,是有所成就但不相争。

二者并行,因此不会动荡往复,而是可以恒远长久。所以“为而不争”的人,被天人之道双重护持,故“天下莫能与争”。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