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此三言也①,以为文未足,故令之有所属:见素抱朴,少私而寡欲。绝学无忧②。
传世版:
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此三者,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,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
版本差异:
① 此三言也:传世版为“此三者”。“此三者”也可理解为“此三言”,表示此前的三个说法,但还可以理解为“圣智”、“仁义”、“孝慈”这三者,这两种理解就有差别了。
② 绝学无忧:传世版把“绝学无忧”后置到第二十章中了,不过据上下文义,应当在此章。
直译:
抛弃“圣明”的名号,放弃“智巧”的心思,人民就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。
抛弃“仁爱”的偏私,放弃“义理”的制约,人民就会重新恢复孝与慈。
抛弃“巧诈”的行为,放弃“得利”的贪欲,盗贼就不会出现。
以上三个说法,还不足以作为遵守的依据,所以更进一步让它们有所归属:表现出本真,恪守住惇朴,减损私心和欲望。
如此则无需学习治理天下的技巧,也不会再为治理天下而忧虑。
解读:
“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”“圣”,并不是指《道德经》通篇所讲的“圣人”,而是指“圣贤”的名号。包括《庄子》中说的“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”也是一样,“圣”统指“至高无上的、尊贵的圣贤之名”。
“绝圣”,就是不要树立这样的名号,与第三章“不上贤,使民不争”相呼应。“圣”,字形是在人形上加耳加口,本义近于聪,指听觉敏锐。
《庄子·盗跖》:“夫妄意室中之藏,圣也。”能凭空推测出房子里藏了什么好东西,这就叫“圣明”。“绝圣”,是指放弃这样的圣明名号,不做能够明察秋毫之明君;
“弃智”,也不做善于驱策百姓之智君。“智”,这里并不是指真正的智慧,而是指“智巧、计智”等机巧。
如第十章所说:“爱民治国,能毋以智乎?”这种管理、役使百姓的智巧手段,便是要弃的“智”。第五十八章说:“其政闷闷,其民惇惇。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”
不以明察治国则民惇惇,不以智巧治国则民不扰,人民就会得到百倍的好处。“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”在第十八章有讲“大道废,案有仁义”,所以第十九章就要“绝仁弃义”。
关于道德仁义之间的关系,《道德经》第三十八章说:“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”
天下失道失德,便有人用“仁爱”来聚拢人心,希望能够达到和谐相处的状态。然而“爱”本身就是一种偏私,有偏私就意味着最终必然会失衡,不能长久。
所以当“仁爱”行不通之后,“义”就出现了。“义”者,“宜”也。即可以指“正义”,必须遵循的道理;也可以指“公益”,对大家都有好处的“交相利”。
从以内在的仁爱之心让大家互相凝聚在一起,再到用外在的条条框框把大家强行约束在一起,已经偏离“道”越来越远了。
所以“绝仁弃义”,抛弃“仁爱”的偏私,放弃“义理”的制约,这样人民才有可能重新走回正路,复归孝与慈。至于“孝慈”,第十八章说“六亲不合,案有孝慈”,其实也是六亲失和之后的产物。
那这里讲“民复孝慈”是不是就前后矛盾了呢?并不是。第十七章是说,只有当不再推崇“仁义”的时候,天下才有机会重新回归于“大道”。
只有当不再赞赏“孝慈”的时候,六亲才有机会重归于和睦。那么在“绝仁弃义”而大道复归之后,则六亲就能得以和睦,此时才可说“民复孝慈”。
然而这种状态,却是不能通过颂扬忠孝、提倡慈爱达到的。《庄子》说“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”。天下无道的时候,鱼儿相濡以沫的状态,可以说很有爱。
但是天下有道,鱼儿的“有爱”表现出来就不再是“相濡以沫”了,而是“相忘于江湖”,因为大环境变了。
但是如果抱住“相濡以沫”的那种有爱不放,就必须保证它的前提:“泉涸”,也就是天下失道。
区别就在这里。通过有道而得以恢复的孝慈,和六亲不和状态下显现出来的孝慈,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。
其实我们看古往今来的忠孝小故事就知道了,诸如“卧冰求鲤”、“彩衣娱亲”、“埋儿奉母”,其行径根本就与“道”无关。
因此这里讲的“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”,此“孝慈”并不是“六亲不和,案有孝慈”的“孝慈”,所以二者并不矛盾。“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”
本句与第十八章“智慧出,案有大伪”相呼应。智慧产生了,大的伪诈就开始被赞许了。
像那些会投机取巧的,我们都称赞其聪明、能耐;那些能够欺诈获利的,我们都认为其精明、强干。
这些人,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“为奇者”、“智者”,在整个大环境都认可“智慧”的时候,他们是最能兴风作浪的。
就像《庄子》说的“窃国者诸侯”,连国家都能偷到手的大盗也出现了。
所以抛弃对“智巧”手段的认可,放弃想要迅速获利的欲念,这样盗贼才不会出现。如第三章所说“使夫智不敢。弗为而已,则无不治矣”,让那些“智者”不敢出来兴风作浪,这样就不会有治理不好的国家。
“此三言也,以为文未足。”此三言,是指以上三种说法,“绝圣弃智”、“绝仁弃义”、“绝巧弃利”。“文”,《说文解字序》说:“盖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。……
文者,物象之本。”“文”是万物生成形象的依据,所以有“水文”、“天文”等词,用以描述自然界中有条理的现象;又有“文章”、“条文”等词,用以描述我们系统的、有逻辑的论证。
“以为文未足”,就是说不足以作为现象的依据,还需要再深入一下。“故令之有所属:见素抱朴,少私而寡欲。”“见素”,表现出朴素,把身外杂七杂八的装饰都扔掉;“抱朴”,持守住质朴,把心内乱七八糟的智巧都扔掉。
“少私”,不要总想着满足自己;“寡欲”,不要总想着施加别人。“少私寡欲”合用,指的是减少个人私欲。如果能够做到这些,就可以“绝学无忧”。不用再费心学习治理天下的技巧和方法,也不会再为天下治理不好而忧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