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景岳:“人是小乾坤,得阳则生,失阳则死。”阳气,生机和生命,息息相关“人身的阳气,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,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作用,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,生命机能也会暗弱不足。
天体的正常运行,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,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,并起到保护身体,抵御外邪的作用。”这是《内经》中关于阳气的一段最重要的经旨,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古人对阳气在人体中的作用是多么地重视,并对其中的内涵有很深刻的理解。
人生于世,儿童为稚阳之体,青壮年为盛阳之体,年过四十则阴气过半,阳气转衰,所谓“人过四十天过午”,到老年阳气渐缺,生机日减,进入暮年,至死则属于“纯阴之体”,推而广之,可以说万物的生长衰亡取决于阳气的盛衰。
比如一粒种子(新成熟的),之所以具有生根发芽的能力,就因为它内涵阳气,故而具有生机。如果破坏或消灭了它内涵的阳气(经过蒸煮),那么它就不再是种子,而只是一颗“纯阴”的粮食了。
因此,我们应明白这个道理,时时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,千万不要轻易损伤它。因为损伤人体阳气就等同于损害我们的生命。
阳气不足,是发生疾病的内在原因
阴阳这个抽象的概念是《易经》从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总结并创造出来的。而《内经》受其影响,在阐述阴阳关系时,与《易经》有所不同的是它更注重了阳气在人体的主导作用。
《内经》认为阳气的向上向外运动,在人体具有护卫肌表、抵御外邪的作用,如果阳气失常便会引起疾病。比如《内经》认为人在烦劳过度时,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,阴精则逐渐耗竭。
如此多次重复,阳愈盛而阴愈亏,到夏季暑热之时,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、由些可见,疾病发生与否及转归,阳气盛衰起决定性作用,正气不足,是不能抗邪的,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本原因。
生命之根本
阳为本,人赖之
“下阳为上、中二阳之根”,下焦肝肾之阳是上焦中焦阳气之根,它被称之为“真阳”、“元阳”、“真气”、“真火”、“龙火”。人体的阳气异常,就会损及体内的肝肾之阳,这是阳气的底线了,是绝不能失守的,一旦肝肾之阳消散,那生命就随之结束了。
生命中的阳气变化
万物的生长衰亡取决于阳气的盛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