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上贤①,使民不争。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。不见可欲,使民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也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恒使民无知无欲也,使夫智不敢。弗为而已,则无不治矣。
传世版:
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;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版本差异:
① 不上贤:传世版为“不尚贤”。“上”字本义是“高处、上面”,“不上贤”,是指不给予贤人高人一等的地位。而“尚”字本义是“推崇、注重”,虽说二字相通,但表达的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。
《道德经》是注重让人具有贤才的,所以才会讲“事善能,动善时”,讲“善人者,善人之师”,讲“善行”、“善言”、“善为道”,只是说不要“见贤”,显摆自己的贤才,更不要因为有贤才就自伐自矜,认为高人一等。
而本章要表达的意思,正是不要主动拔高贤人的地位,诱使他们自认为高人一等。
直译:
不拔高贤人的地位,使人民不互相争斗。不看重难得的财货,使人民不偷不盗。不展现容易诱发欲望的东西,使人民不作乱。
所以圣人治理天下,让人民内心虚静,而腹内充实;意气减弱,而筋骨强健。
总是让人民处于质朴自然而不妄为的状态,让那些善于使用智巧的人不敢有所行动。用无为之道治国,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。
解读:
“不上贤,使民不争。”“贤”,有才能有才干的人。对于这样的人,不要给予他高人一等的地位,也不要去宣扬他尊贵显达的名声。
王弼注:“唯能是任,尚也曷为?”他只是个人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了发挥而已,又为什么要给予特别的赞誉呢?就像猫天生会抓老鼠,人们却因为这个卖力的称赞它,不是很多余吗?
王弼说的虽有道理,不过贤人之所以为贤人,正是因为他们出类拔萃。同样是抓老鼠的猫,也有能力强弱之分,同样的职业,拔尖的只有一小部分人,这部分人就是贤人。
如果人为去拔高贤人的地位,宣扬他们的名声,造成的结果就是争:争执、争斗。打个比方:如果武功第一可以号令天下,那是不是人人都要争个第一,腥风血雨刀光剑影。
而如果武功第一没有任何益处,又有谁还去争这个第一?不过相应的,从事武术行业的人也就会少了,大家再去一股脑挤进别的“有前途”的行业。那么假如别的行业也没有特殊地位可拿了,没有名声也没有特权,这个时候大家又会怎么样呢?
这个时候,就好像驴鼻子前挂的胡萝卜消失了一样,眼前的诱惑没有了,本心就会回来了。那么驴就会随自己的本意活动,爱吃草吃草,爱闲逛闲逛,互相也不争不斗了,都各自去干自己喜欢的事去了。
这种状态,是不是很安宁祥和,而又生机勃勃?《道德经》推崇的正是这样的状态。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做自己擅长做的事,而不是因为追求别的什么东西,比如名声、地位去做事。
就像当妈妈的,并不是为了追求“模范母亲”的名声才去做个好妈妈;当护士的,也不是为了得到“最美护士”的荣誉才去做个好护士。树标杆、评最美,看似一时很有用,但其实从长远来看没好处,因为它扰乱了人们的本心,而让人被欲望所驱使。
所以“不上贤,使民不争”。即使贤人很少,也不要因为稀少,就觉得他贵重,高人一等。因为这少部分人的根基是不如他们的大部分人,这大部分人才是本。
所以要守住本,就要以大部分人为重,而不能因为这一小部分人,鄙夷、作践大部分人。所以“圣人恒无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”。
圣人后其身,外其身,处下而不争,全身心地站在百姓一边,这才是守住了本。因此物稀,其实不足为贵,真正的贵,是可以让所有人都得到好处的东西,这才是基石。
“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。”物稀,也就意味着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得到,如果还要进一步拔高它的价值,宣扬它的名声,不是鼓励别人去偷去抢吗?
因为少,绝大多数人得不到,还要一再用它来诱惑大家,不是鼓励人们犯罪吗?“不见可欲,使民不乱。”因此,那些容易引发人们心中欲望的东西,就不要拿出来到处显摆了,更不要去宣扬、推广。
诸如一夜暴富、平步青云、豪奢显贵等,不要去宣传这个,人们才不会被欲望牵引着乱来。“是以圣人之治也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”
《道德经》在第十二章也说:“是以圣人之治也,为腹不为目。故去彼取此。”二者讲的其实都是同一个道理:去(虚)心,取(实)腹;去(弱)志,取(强)骨。腹为目之本,只有肚子吃饱了,才有闲心去观花赏月,游山玩水。
所以要守本,而不要舍本逐末。要实其腹,而虚其心,不要把重心放在谋虑智巧上;要为腹,而不为目,不要把重心放在声色享受上,因为这样会损害自己的本根。
“弱其志,强其骨”,意气要弱,而骨气要强。“志”和“趣”的分别在于,趣是兴趣,发自天性;而志是意向,发自主观。所以志需要“立”,而趣不需要“立”。
第三十三章说:“强行者,有志也。”有志的人,往往就会凭主观意愿强行,强行就容易蛮干,蛮干就容易失败。所以志要弱,不要有那么强的意气,而骨要强,坚实、坚韧。
我们常说一个人“骨头硬”、“有骨气”,这种强才是发自内在的、真正的强,而不在于他发了什么宏大愿望,立了什么通天志向。相反,外在过于强盛,必然会损害本根;向外挥发过多,必然会疏失内在。
所以我们要凝实自己的本根,而不要因为过强的心志和欲望,损害到它。“恒使民无知无欲也。”有人说这是在讲愚民,其实并不是。无知,并不是愚昧,而是一种在自然舒适的状态下,呈现出来的忘我。
《庄子·达生》说:“忘足,履之适也;忘腰,带之适也;知忘是非,心之适也。”鞋子舒服你会忘记自己的脚,腰带舒服你会忘记自己的腰,心里舒服你就会忘记是非。是非忘记了,没有是非了,这不就是是非不分的无知吗?
然而这种无知,其实只有在天下大治时,在人民生活极为和谐的状态下,才有可能实现。这时大家的内在充实而欲望寡淡,不会整天勾心斗角互相算计,不会为做人上人互相争斗,才会复归于惇朴、天真,才能得到这种至美至乐的幸福。
无欲,也不是人为压制住、阉割掉欲望,而是“可欲”没有了,当下的欲望也都得到满足了,内心中好像没有什么欠缺的了。这个时候,人们就会真正回归于生活,回归于自我。
在这样的治世,那些“智者”,善于兴风作浪的人,也就不敢胡作非为了。“使夫智不敢。弗为而已,则无不治矣。”要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呢?“弗为而已”。用无为之道治国,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