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之饥也,以其取食税之多也①,是以饥。百姓之不治②也,以其上有以为也,是以不治。民之轻死,以其求生之厚也,是以轻死。夫唯无以生为者,是贤贵生③。
传世版:
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。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民之轻死,以其求生之厚,是以轻死。夫唯无以生为者,是贤于贵生。
版本差异:
① 以其取食税之多也:传世版为“以其上食税之多”,陈鼓应把“其上”解为“统治者”,“食税”解为“吞吃赋税”。
高明说:“从甲、乙本经文分析,‘以’字为介词,在此表示事之所因;‘其’字为代词,作句中主语;‘取’字为动词;‘税’字为宾词;‘食’字乃‘税’字定语。
《战国策·西周策》:‘籍兵乞食于西周’,注:‘食,粮也。’‘食税’指粮食之税,经文犹言因国君搾取粮食之税过多,是以造成饥荒。”
② 不治:传世版为“难治”。高明说:“‘不治’与‘难治’词义不同,‘不治’谓不可治也,‘难治’为可治而不好治也。
王弼注云:‘言民之所以僻,治之所以乱,皆由上不由其下也,民从上也。’君行则民随,上行必下效。君有为,民多欲;君行暴敛,民多盗贼,乃历史之必然。
故老子谆谆告诫人君虚静无为,‘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’。‘败之’、‘失之’皆为‘不治’,非‘难治’也。”
③ 是贤贵生:传世版为“是贤于贵生”,多加一个“于”字,解读就完全不同。陈鼓应解为“胜于奉养奢厚的人”,“贤”是长于、胜于,“贵生”是奉养奢厚,当贬弃之。
而还有一种解法,“贵生”是珍重生命;“贤”是擅长、掌握;“贤贵生”是掌握了珍重生命的精髓,当崇扬之。
《道德经》对生命是尊重而珍视的,认为乐杀人者必不能得志于天下,认为要重视养护身体,爱惜生命,只是不提倡“益生”,也就是过度奉养生命。
直译:
人民之所以饥饿,是因为拿出太多粮食来上税,因此才会饥饿。百姓之所以不能治理,是因为君上妄作有为,因此不能治理。
人民之所以看轻死亡,是因为他们求生的意愿非常强烈,因此才看轻死亡。只有不以奉养生命为务的人,才是真正掌握了珍重生命的精髓。
解读:
“人之饥也,以其取食税之多也,是以饥。”“取”,取以奉。“食税”,“食”,粮也,“食税”指粮食之税。人民之所以饥饿,是因为拿出太多粮食来上税,因此才会饥饿。
“百姓之不治也,以其上有以为也,是以不治。”“不治”,不能治理。如《管子·国蓄》:“法令之不行,万民之不治,贫富之不齐也。”“有以为”,有目的而作为,指贯彻自身意志。
百姓之所以不能治理,是因为君上妄作有为,因此不能治理。“民之轻死,以其求生之厚也,是以轻死。”“轻死”,看轻死亡,表示不怕死。
人民之所以看轻死亡,是因为他们求生的意愿非常强烈,因此才看轻死亡。不怕死,正是因为求生欲很强,所以才会豁出性命来求生存。
“夫唯无以生为者,是贤贵生。”“无以生为”,不以奉养生命为务,不想着让自己得到更多,享受更好,生活更奢靡。只有不以奉养生命为追求的人,才是真正掌握了珍重生命的精髓。
因为生命,不是人为可以增益补充的,不是物资可以荣养延续的,只要能活到天赋寿数,就是在养生了。所以《庄子·德充符》说:“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。”
因此,如果统治者真的知道如何“贵生”,就不会取用太多食税来奉养自己,也不会妄作有为。如此,也就不会“狭其居”、“厌其生”,把百姓逼得个个不怕死,拼了性命奋起反抗。
“我将无我”,那么“我”才真正得以被养护。第五十章有讲“善摄生者”,好像不重视奉养生命一般,进入山陵也不想着避让犀牛老虎,上了战场也不想着披甲执兵。
但往往是这样的人,碰不到危险,因为他的心神如赤子般圆润无缺,外来的侵犯都不得其门而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