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邦寡民,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①,使民重死而远徙②。有舟车,无所乘之。有甲兵,无所陈之。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乐其俗,安其居。邻邦相望,鸡狗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,不相往来。
传世版:
小国寡民,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虽有舟舆,无所乘之;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;使人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
版本差异:
① 十百人之器:传世版为“什伯之器”。“什”、“伯”,按古代兵制,十人为什,百人为伯,“什伯”泛指军队基层队伍。所以有注家把“什伯之器”解为军器,而河上公把“什伯”解为“部曲什伯”,均失本义。
高明说:“‘十’乃十倍,‘百’乃百倍,‘十百人之器’系指相当于十、百倍人工之器。”其实并非指人工,而应指人数,“十百人之器”,是需要十人、百人协同操作的大型器具。
小国寡民的社会,大家并不需要协同劳作,进行完成同一个目标。
② 远徙:传世版为“不远徙”,直译为“不迁徙到远的地方”。高明说:“‘远徙’与‘不远徙’意相对立,此亦是帛书版与今本之一分歧。
审校经文,老子主张使民‘甘其食,美其服,乐其俗,安其居。邻邦相望,鸡狗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,不相往来’。
足见他不仅反对民之‘远徙’,也同样反对‘不远徙’,主张使民安居而不徙。故而‘远徙’之‘远’字,非作‘远近’解的副词,而是作‘疏’、‘离’解的动词。”
直译:
国家很小,人民很少。就算有多人操作的大型器具也不会使用,让人民看重死亡而不迁徙。
有船只车辆,但是没有人乘坐。有衣甲兵器,但是不知道用来对付谁。让人民回归到可用结绳来记事的简单生活。
人民以其食为甘,以其服为美,以其俗为乐,以其居为安。邻国之间互相看得到,鸡鸣狗叫互相听得到,但两国的人民却直到老死,都不互相往来。
解读:
“小邦寡民。”有人把“小”和“寡”解为动词,让国家变得很小,让人民变得很少,其实未得老子之意。
老子从来不反对大一统,因此在第六十一章说“大邦以下小邦,则取小邦。小邦以下大邦,则取于大邦”。
大邦处下可为“百谷王”,一统天下。但是有江海,并不妨碍有小流;有共同的制度,并不妨碍民各有其俗。
这里的“小邦寡民”,即为江海之小流,大国之微观缩影。“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。”
高明说:“‘十’乃十倍,‘百’乃百倍,‘十百人之器’系指相当于十、百倍人工之器。”
胡适说:“文明进步,用机械之力代人工,一车可载千斤,一船可装几千人,这多是‘什伯人之器’。”
其实这里的“十百人”并非指功效,而是指人数。“十百人之器”,是需要十人、百人协同操作的大型器具。
只有在目标统一的大型活动中才会用得上这样的器具,比如战争,比如开疆扩土,比如全民运动。
而在“小国寡民”的社会中,是没有这种集体活动的,自然也就用不上多人共同协作的器具。
大家并不存在一致的追求,而是各有所好,各自独立,互不干涉的去做事,去生活。所以才会“民至老死,不相往来”。
况且一个精神与物质都高度富足的社会,生产力必然是非常发达的,不会反对高功效之器,更不会弃而不用。
用人,用物,都是《道德经》所提倡的,并且第七十章把“用人”列为“配天”,“古之极也”,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最高准则。
人都可用,又更何况是物呢?所以第二十七章说“爱其资”、“无弃物”,爱惜自己的资材而不会随意抛弃,便是善于用物的表现。
《道德经》从不反对创新与进步,相反它推崇“生之德”,万物从无到有,即为“生”。
不论是第六章的“玄牝”,第十章的“为雌”、“生之畜之”,第二十三章的“敝则新”,第二十五章的“天地母”,第四十一章的“有生于无”,第五十一章的“道生之”,第五十二章的“天下母”,第六十四章的“谋于未兆”,都是在强调这个观点。而创新、创造,也正是从无到有,属于“生”。
“使民重死而远徙。”“重”,看重,重视。“远”,疏远,远离。让人民都很看重死亡,而远离流动迁徙。看重死亡,也就意味着重视生命。
什么情况下大家都会重视生命呢?第七十七章说:“民之轻死,以其求生之厚也,是以轻死。”人民看轻死亡,是因为统治者让他们活不下去,为求生而轻死。
那么当大家都看重死亡的时候,也就意味着统治者有道,人民不用流离失所、背井离乡,拿命去求生存,于是可以安然享受生活,人人珍视生命。
“有舟车,无所乘之。有甲兵,无所陈之。”有船只车辆,但是没有人乘坐,因为大家都不四处流动迁徙。有衣甲兵器,但是不知道用来对付谁,因为和平安定而无战争,人人重死而不犯禁,也无内患可以镇压。
“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”在文字产生之前,古人有“结绳记事”的方法,用来记录发生的事件。由于“结绳记事”的局限性太强,只能用来记录一些简单的事,事情太多太复杂,就没法用了。
“使民复结绳而用之”,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都是一种平淡的状态,每天发生的事情从多变少,甚至趋近于无,所以才能“结绳而用之”。
正如第六十三章所说,“为无为,事无事”。“甘其食,美其服,乐其俗,安其居。”人民以其食为甘,而不求味更厚,肴更佳。以其服为美,而不求色更艳,款更鲜。以其俗为乐,而不求更新其风,改进其俗。以其居为安,而不求房更大,院更宽。
这是一个让人民极度满足的社会,好像没有什么再可追求的了,稳定且平淡,正合第三章“恒使民无知无欲”的状态。其实越是发达的国家,越是这种形态。
人民因为满足当下,所以没有急功近利之心,没有迅速获利的欲望,也就不会去投机取巧,去抄近路走捷径。
另外社会各体系已趋向于稳定而俗成,不再需要大的翻动改变。像欧洲的一些小国家,街头建筑几十年、上百年都不变,而发展中国家,十年的变化就翻天覆地了。
“邻邦相望,鸡狗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,不相往来。”“老死不相往来”,一向被我们用来形容情断义绝。王弼说:“无所欲求。”河上公说:“其无情欲。”国与国之间互不相求,所以不用交互往来。
这其实是一种“恒足”的状态,什么都不缺,所以才不用向外求。因此哪怕邻国之间互相看得到,鸡鸣狗叫互相听得到,但两国的人民却直到老死,都不互相往来。
使民重死而远徙是说,让平民看重死亡而迁徙远方,就像从前那样。 此句的语意背景是,现在民不畏死,不愿搬家,近乎强横,让大王焦虑。对此,要想到从前,这样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,所谓温故知新,鉴往知来。 此全章意谓鉴往知来,而已。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