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「帛书」:事成于惧,而败于忽

帛书版:

其安也,易持也。其未兆也,易谋也。其脆也,易破也。其微也,易散也。为之于其未有也,治之于其未乱也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。九层之台,作于羸土。百仞之高,始于足下①。为之者败之,执之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也,故无败也,无执也,故无失也。民之从事也,恒于其成而败之②。故慎终若始,则无败事矣。是以圣人欲不欲,而不贵难得之货。学不学,而复众人之所过。能辅万物之自然,而弗敢为。

传世版:

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,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民之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。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。学不学,复众人之所过。以辅万物之自然,而不敢为。

道德经「帛书」:事成于惧,而败于忽

版本差异:

① 百仞之高,始于足下:传世版为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。一个讲的是高低,一个讲的是远近,看似无差其实不然。“百仞之高,始于足下”说的是“高以下为基”的道理;而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说的却是“小积累成大”的道理。

因此后人又延伸出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这样的劝进励志之说,与《道德经》要义毫无关联,甚至完全相悖。

《道德经》从来都是讲“小生大”,而不是小积累成大。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”,说的是大树生发于微小的树种,而不是说微小的树种堆积成大树。

生是繁育,从无到有;而积累是堆积,从有到多。由此可知,“九层之台,作于羸土”,而不是“累土”。因为此处强调贵高之台兴作于卑弱之土,“贵以贱为本”之意,而不是说累土成台,积低成高。

② 恒于其成而败之:传世版为“恒于几成而败之。”高明说“几”、“其”二字古音相同通假,不过“其成”和“几成”强调的重点稍有不同。

“几成”强调的是事情还没做成,而“其成”强调的是事情处在“成”的那个阶段,或接近于成,或已经做成。

人们在做事之初戒惧谨慎,快要成事的时候却玩忽懈怠,于是失败;成事之后又恣意张狂,于是失败。

道德经「帛书」:事成于惧,而败于忽

直译:

状态安稳,就容易持有。迹象未显,就容易谋划。脆弱的时候,就容易破开。细小的时候,就容易消散。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开始行动,在局势还没有混乱时着手治理。

环抱的大树,生发于微小的种子。九层的高台,兴作于卑弱的薄土。百仞的高度,起始于脚踩的底下。强行施为,就会失败;强行掌控,就会失去。所以圣人不强施为,因此不会失败;不强掌控,因此不会失去。

人们做事情,总是败在事成的阶段。因此对待事情的终结,也能像对待事情的开始一样谨慎,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。

所以圣人以“不欲”作为自己想要的状态,而不会看重难得的财货;以“不学”作为自己所学,而让众人从偏斜复归于正态。能辅助万物回归于自然的状态,而不敢妄自作为。

道德经「帛书」:事成于惧,而败于忽

解读:

“其安也,易持也。其未兆也,易谋也。”“持”,持有,掌管。“兆”,起始,发端。事物在安稳的时候,就容易持有;事情在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,就容易谋划。

“其脆也,易破也。其微也,易散也。”“脆”,脆弱,柔脆。“微”,细小。事物在脆弱的时候,就容易破开。事情在细小的时候,就容易消散。

“为之于其未有也,治之于其未乱也。”所以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,就开始有所行动;要在局势还没有发展到混乱的时候,就开始着手治理。

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。九层之台,作于羸土。”“羸土”,贫弱瘠薄之土。环抱的大树,生发于微小的种子。九层的高台,兴作于卑弱的薄土。

道德经「帛书」:事成于惧,而败于忽

河上公注:“从卑立高。”《道德经》中,贵、高往往合用,如“侯王毋已贵以高”。此处重点强调的是“九层之台”的贵,而并非高,正与卑相对,说的是“贵以贱为本”的道理。

“高台”在古代多用于皇家宫苑,因为筑高台能使人感到庄严、尊贵,有利于俯视。中国古代的台地建筑均建在尊严而又威仪的高台之上,由于当时建筑材料的限制,多用土来做高台。

一些庄重的仪式也会在高台上进行,如“筑台拜将”。所以“九层之台”,主要体现的是尊贵,而不是高度。

“百仞之高,始于足下。”这里的“百仞之高”,强调的才是高度。八尺为仞,“百仞”形容极高。“足下”,脚的下面,脚底下。百仞的高度,起始于脚踩的下面。说的正是“高以下为基”的道理。“为之者败之,执之者失之。”

第二十九章说:“天下神器也,非可为者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”因为天下已经发展到非常庞大、完善,有自己的运转规律,此时如果强行施为,就会失败;强行持有,就会失去。

道德经「帛书」:事成于惧,而败于忽

因此,当事物已经壮大的时候再去作为,必然会失败;已经强盛的时候再去把持,必然会失去。“是以圣人无为也,故无败也,无执也,故无失也。”

这里的“无为”有两层意思,其一,不为大,大事不可为;其二,专为“无”,物起于无形,事起于未兆,无形未兆的时候就很容易为。

“无执”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所以圣人持守无为,因此不会失败;持守无执,因此不会失去。“民之从事也,恒于其成而败之。”

“其成”指的是事情处在“成”的阶段,或接近于成,或已经做成,但成而后败。如功成事遂身不退,则败之;持而盈之,则败之;贵富而骄,则败之。

人们在做事之初戒惧谨慎,将要成事时却松懈大意,于是失败;成事之后又恣意张狂,于是失败。所以人们做事情,总是败在事成的阶段。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