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「帛书」:不自生而得长生,无私而成其私

帛书版:

天长地久。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不以其无私与?故能成其私。

传世版:

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

道德经「帛书」:不自生而得长生,无私而成其私

版本差异:

直译:

天地长远恒久。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,正是因为天地不生长自己,所以才能得以长久。因此圣人常把自身放在最后,但却能站在最前方领导众人;

并不一心为自己谋取福利,却能得到天下人的保护和爱戴。这不正是因为圣人无私吗?反而成全了他自己。

道德经「帛书」:不自生而得长生,无私而成其私

解读:

“天长地久。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也,故能长生。”“天长地久”,我们都知道,天地是很长久的。李白有一首诗: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”

古人和我们,都像流水一样逝去了,而天地仍然常在。那天地为什么如此长久呢?《道德经》说:“以其不自生也,故能长生。”

这里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,其一:自生者不得长生;其二,天地不自生。自生,也就是“生长自己”的意思。比如我们从小到大,个子长高了,体重增加了,这叫“自生”。

而只要是物,它就有形、有象。比如我们作画,不可能画一个没有形象的东西出来,落笔就是有形。万物也是一样,有形才能得以成物。那么如果一味“自生”的话,最终就会“自灭”。

道德经「帛书」:不自生而得长生,无私而成其私

突破了构建它自身的边界,必然会崩溃、灭亡。基于这个道理,古代一些追求长生的修炼人士,提倡“不食”,也就是“辟谷”。他们认为不食才能不自生,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,这样才能长生。比如《淮南子》说:“不食者不死而神。”

《庄子·大宗师》篇中是这样说的:“杀生者不死,生生者不生。”杀生者,让生命死亡的那个东西,它是永远也不会死亡的。

“生生者不生”,造就生命的那个东西,它是不生的:既不曾出生,也不曾生长。因为它是另一个层面的永恒存在,也就是道。

又“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。”“不死不生”,即上文所说的“杀生者”与“生生者”,也就是永恒存在的道。无古今,便可以入道,可以与道处于同一层面。

从字面意思理解,无古今,即没有过去和现在的分别,也就意味着从古到今都没有变化。既不曾出生(出生就有“生之前”与“生之后”之分),也不曾生长(生长必然有变化,有变化即有古今之别),而是一直“独立而不改”地存在着。

道德经「帛书」:不自生而得长生,无私而成其私

又“见独而后能无古今”。独,首先是独立的意思。如果一个事物不能独立而存,那么也就谈不上永恒,因为它的存在是有前提的。其次,是独一无二的意思。无二,从来不曾变化过,没有第二个模样;独一,从来都是一体的,齐一而不可分别。

见到了这个独一无二的东西,也就明白了天地万物没有分别的道理,进而可以与万物为一,与天地并生,这样才能得长生。

所以很多讲长生的经典,理论依据在这里,《道德经》第七章。“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”天地不自生,这就和圣人“退其身”、“外其身”是一个道理。

圣人,百姓的领导者,国家的掌控者,他如果要生长自己的话,百姓是不是就不好过了?有什么好东西他先用,有什么好事他先来,那百姓要怎么活?所以他自身越是生长,百姓就越是贫苦,而最终只能奋起反抗。

第六十六章说:“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,必以其言下之;其欲先民也,必以其身后之。故居前而民弗害也;居上而民弗重也。天下乐推而弗厌也。”

道德经「帛书」:不自生而得长生,无私而成其私

圣人可以处于人民之上,但必须要在言语上处下,也就是“不自矜”。“自矜者不长”,处处喜欢端个架子,表示自己与众不同,显示高人一等的地位,这样的人当不了官长。

圣人可以处于人民之前,但必须要把自身利益放在人民之后。“以百姓之心为心”,以百姓的想法为先,以百姓的利益为重,而不与民争先、争利。

只有这样,圣人在人民之上,人民才不会觉得是负累,而想掀翻他;在人民之前,人民才不会觉得是妨害,而想除掉他。天下的人都乐于推举而不会厌弃他。

“不以其无私与?故能成其私。”在这个时候,圣人也就有了万千百姓作为根基,有了万千百姓的保护和爱戴,个人利益又怎么会得不到满足,个人安危又怎么会得不到保障呢!这就是“退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”的道理。

正是因为圣人的无私,反而成全了他自己。所以天地也好,圣人也好,都不自生,故而能得以长生。天地不会掠夺万物来成长自己,圣人不会掠夺百姓来成长自己。因为无私,故而能让自己得以长久。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