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疏”即陈述、列举的意思;“五过”指诊治疾病时的五种过失。篇中逐条阐述了五种过失的原委,示人以警戒,故以此名篇。
首先,本篇提出了诊治疾病时的五种过失,这五种过失除了专业知识方面的一些问题外,大多与社会地位、精神情绪、心理气质、经济生活等有关。
其次,分析了五种过失的原因是“皆受术不通,人事不明”,即理论不扎实技术不熟练,而且不明社会人际之人情事理,这实际上是强调社会性因素在发病和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。
在《素问·着至教论》也曾告诫医生要“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”。
黄帝曰:呜呼远哉!闵闵乎若视深渊1,若迎浮云。视深渊尚可测,迎浮云莫知其际。圣人之术,为万民式2,论裁志意3,必有法则,循经守数4,按循医事,为万民副5。故事有五过四德,汝知之乎?雷公避席再拜曰:臣年幼小,蒙愚以惑6,不闻五过与四德,比类形名,虚引其经,心无所对。
注释
1 闵闵:形容医道深奥无穷。
2 圣人之术,为万民式:圣人的医术,是众人的典范。
3 论裁:讨论决定。
4 循经守数:遵守常规和法则。
5 为万民副:为众人谋福利。
6 蒙愚以惑:愚笨而又不明事理。
译文
黄帝道:哎呀,真是太深远了!深远得好像注视深渊,又好像面对空中浮云。深渊还可以测量,而浮云就很难知道它的尽头了。圣人的医术,是众人的典范,他讨论决定医学上的认识,必然有一定的法则。
遵守常规和法则,依循医学的原则治疗疾病,才能给众人谋福利。所以在医事上面有五过和四德的说法,你知道吗?雷公离开座位两次拜谢说:我年岁幼小,愚笨而又糊涂,不曾听到五过和四德的说法,只能在疾病的表象和名称上进行比类,空洞地引用经文,而心里却无法对答。
帝曰:凡诊病者,必问尝贵后贱,虽不中邪,病从内生,名曰脱营1。尝富后贫,名曰失精。五气留连2,病有所并。医生诊之,不在藏府,不变躯形,诊之而疑,不知病名。身体日减,气虚无精,病深无气,洒洒然时惊3。病深者,以其外耗于卫,内夺于荣。良工所失,不知病情。此亦治之一过也4。
注释
1 脱营:与下文的“失精”,皆病证名。皆为情志郁结所致。
2 五气:即五脏之气,实指五脏所生之情志而言。
3 洒洒(xiǎn)然:恶寒貌。
4 “此亦”句:这是诊治上第一种过失。
译文
黄帝道:凡是在诊病的时候,必须询问病人是否以前高贵而后来卑贱,那么虽然不中外邪,疾病也会从内而生,这种病叫脱营。如果是以前富裕而后来贫困而发病,这种病叫失精。
这两种病都是由于情志不舒,五脏气血郁结,渐渐积累而成的。医生诊察时,疾病的部位不在脏腑,身躯也没有变化,所以诊断上发生疑惑,不知道是什么病。
但病人身体却一天天消瘦,气虚精耗,等到病势加深,就会毫无气力,时时怕冷,时时惊恐。这种病会日渐加深,就是因为情志抑郁,在外耗损了卫气,在内劫夺了营血的缘故。医生的失误,是不懂得病情,随便处理。这是诊治上第一种过失。
凡欲诊病者,必问饮食居处。暴乐暴苦,始乐后苦,皆伤精气,精气竭绝,形体毁沮1。暴怒伤阴,暴喜伤阳,厥气上行,满脉去形2。愚医治之,不知补写,不知病情,精华日脱,邪气乃并3。此治之二过也。
注释
1 毁沮:毁坏。
2 满脉:脉气壅满。去形:形体羸瘦。
3 邪气乃并:邪气愈加盛实。
译文
凡是诊察病人,一定得问饮食起居的情况。精神上有没有突然的欢乐,突然的痛苦,原来生活安逸后来生活艰难,这些都能伤害精气。精气衰竭,形体毁坏。暴怒会损伤阴气,暴喜会损伤阳气。
阴阳受伤,厥逆之气就会上行而脉气壅满,形体羸瘦。愚笨的医生诊治时,不知道该补还是该泻,也不了解病情,以致病人脏腑精华一天天损耗,而邪气愈加盛实。这是诊治上的第二种过失。
善为脉者,必以比类、奇恒、从容知之1。为工而不知道,此诊之不足贵,此治之三过也。
注释
1 比类:取类相比。奇恒:了解异常。从容:细心观察。
译文
善于诊脉的医生,必然能够别异比类,分析奇恒,从容细致地掌握疾病的脉象变化规律。作为医生而不懂诊脉,那他的诊治就没有什么值得称许的了。这是诊治上的第三种过失。
诊有三常1,必问贵贱。封君败伤,及欲侯王。故贵脱势,虽不中邪,精神内伤,身必败亡。始富后贫,虽不伤邪,皮焦筋屈,痿躄为挛2。医不能严,不能动神,外为柔弱,乱至失常3,病不能移4,则医事不行。此治之四过也。
注释
1 三常:这里指贵贱、贫富、苦乐三种情况。
2 躄(bì):足痿弱不能行走。
3 乱至失常:诊治上失去常法。
4 病不能移:病患不能除去。
译文
诊病时,对于病人的贵贱、贫富、苦乐三种情况,必须先问清楚。比如原来的封君公侯,丧失原来的封土,以及想封侯称王而未成功。过去高贵后来失势,虽然不中外邪,而精神上先已受伤,身体一定要败坏,甚至死亡。
如先是富有的人,一旦贫穷,虽没有外邪的伤害,也会发生皮毛枯焦,筋脉拘挛,成为痿躄的病。这种病人,医生如不能认真对待,去转变患者的精神状态,而仅是顺从病人之意,敷衍诊治,以致在治疗上丢掉法度,那么病患就不能去除,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疗效了。这是诊治上的第四种过失。
凡诊者,必知终始,有知余绪1。切脉问名2,当合男女,离绝菀结3,忧恐喜怒。五藏空虚,血气离守。工不能知,何术之语。尝富大伤,斩筋绝脉,身体复行,令泽不息4,故伤败结,留薄归阳,脓积寒炅。粗工治之,亟刺阴阳,身体解散,四支转筋,死日有期。医不能明,不问所发5,唯言死日,亦为粗工。此治之五过也。凡此五者,皆受术不通,人事不明也。
注释
1 余绪:末端。既察其本,又知其末。
2 问名:问症状。
3 离绝:指生离死别。菀结:情志郁结。
4 令泽不息:使津液不能滋生。
5 不问所发:不问发病的原因。
译文
凡是诊治疾病,必须了解疾病的全部过程,同时还要察本而能知末。在切脉问证的时候,应注意到男女性别的不同,以及生离死别,情怀郁结,忧愁恐惧喜怒等因素。
这些都能使五脏空虚,血气难以持守。如果医生不知道这些,还谈什么治疗技术。
比如有人曾经富有,一旦失去财势,身心备受打击,以致筋脉的营养断绝,虽然身体还能行动,但津液不能滋生,过去形体的旧伤疼被引发,血气内结,迫于阳分,日久成脓,发生寒热。
粗率的医生治疗时,多次刺其阴阳经脉,使病人的身体日见消瘦,难于行动,四肢拘挛转筋,死期已经不远了。而医生不能明辨,不问发病原因,只能说出哪一天会死,这也是粗率的医生。
这是诊治上的第五种过失。以上所说的五种过失,都是由于所学医术不精深,又不懂得贵贱、贫富、苦乐人事的缘故啊!
赏析与点评
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虽有“五过”,但最根本原因还是“皆受术不通,人事不明”,即理论不扎实技术不熟练,而且不明人情事理,这里的“人事”就是社会人际之事,包括社会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教育、宗教、道德、风俗、信仰以及人的性别、年龄、体质、性格、心理等。
这实际上是强调社会性因素在发病和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,而且在《素问·着至教论》也曾告诫我们医生要“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”。
人的生命和健康不仅与天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,而且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紧密相关,本篇尤其强调了社会的急剧动荡和变革给人的健康,尤其是精神心理上带来的损伤,这种损伤既和人的形体脏腑有关,又和人的心理气质有关,这实际上是现代医学的自然-社会-心理医学模式的雏形。
故曰:圣人之治病也,必知天地阴阳,四时经纪,五藏六府,雌雄表里1,刺灸砭石,毒药所主。从容人事,以明经道,贵贱贫富,各异品理2,问年少长,勇怯之理,审于分部,知病本始,八正九候,诊必副矣。
注释
1 雌雄表里:此指经脉而言。如六阴为雌,六阳为雄,阳脉行表,阴脉行里。
2 贵贱贫富,各异品理:指由于贵贱贫富的不同,其体质亦异。
译文
所以说,高明的医生治病,必须知道天地阴阳,四时经络,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,经脉的阴阳表里,刺灸、砭石、毒药所治疗的主要病证。
认真地联系人事的变迁,掌握诊治的常规。贵贱贫富及各自所形成的不同体质,询问年龄的少长,分析个性的勇怯,再审查疾病的所属部分,就可以知道疾病的根本原因;然后参考八正的时节,九候的脉象,那么诊治就一定精确了。
赏析与点评
本段在前述“五过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诊断疾病的几个要点:一、“天地阴阳,四时经纪”:天地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,地理环境的高下缺失,都会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,作为医生一定要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。
二、“五藏六府,雌雄表里,刺灸砭石,毒药所主”:作为医生还必须掌握阴阳五行、脏象经络等生理病理基础,以及针灸、中药等治病的技术和方法。
三、“从容人事,以明经道。贵贱贫富,各异品理,问年少长,勇怯之理”:另外,医生还应当了解社会人情事理,即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变化、个体性格心理的差异、年龄老少、喜怒哀乐、体质强弱等,这也是诊断的常规。
四、“审于分部,知病本始,八正九候,诊必副矣”:最后还要掌握各种诊断技术,使诊断与病症相一致。无论是把握面部色泽分部变化的望诊、三部九候脉象变化的脉法,还是全面了解病证始末的问诊,作为医生都必须了然于心,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。
治病之道,气内为宝1,循求其理。求之不得,过在表里。守数据治,无失俞理。能行此术,终身不殆。不知俞理,五藏菀热2,痈发六府。诊病不审,是谓失常。谨守此治,与经相明。上经下经,揆度阴阳,奇恒五中3,决以明堂4,审于终始5,可以横行6。
注释
1 气内为宝:指观察病人元气的强弱是治病的关键。
2 菀热:郁热。
3 五中:即五脏,因脏腑在体内故也称五中。这里指五脏的气色。
4 明堂:明堂为古时朝廷议政的大堂,一般位居皇宫中央。因鼻位居面部中央,故以明堂喻鼻。这里泛指面部颜色。
5 终始:始为初病,终是现病。
6 横行:遍行,自由行走。
译文
治病的关键,在于深察病人元气的强弱,来寻求邪正变化的机理。假如不能切中,那么过失就在于对表里关系的认识了。治疗时,应该守数据治,不要搞错取穴的理法。
能这样进行治疗,可以一生不发生医疗过错。若不知取穴的理法,妄施刺灸,就会使五脏郁热,六腑发生痈疡。诊病不能审慎,就会失去常规。
谨守常规来治疗,自然就与经旨相合了。气的流通,病理的变化,都是研究揆度阴阳奇恒之道的。五脏之病,表现于气色,取决于颜色,能从望诊上了解病的终始,就可以无往而不胜。
赏析与点评
治疗疾病有两个原则:一、“气内为宝,循求其理,求之不得,过在表里”:治疗必须以保护内在元气为宗旨。或寻求疾病过程中正邪的盛衰变化机理而扶正祛邪,或审查外在邪气的表里部位出入变化而治之。
二、“守数据治,无失俞理”:遵守脏象气血,阴阳五行,表里经络的医学道理而治疗,恪守针灸、腧穴主治取穴用针施灸的规则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误诊误治,取得良好疗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