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师简介:
李松蔚,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博士,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,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,北大—壹基金童心康复项目督导师。
国内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泰斗、世界心理治疗学会副主席钱铭怡老师得意高徒。
连续3年参与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、创伤与EMDR+治疗的培训,并接受了系统、完整的临床督导。第八期中德高级家庭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的助教。
课程介绍:
中国有可能是世界上,运用在线心理治疗最多的国家。
基于互联网的咨询,比较难有特别稳定的设置、在场感、沉浸感,照搬传统的方法治疗效果会打折扣;
互联网中咨访双方离得很远,难以建立很深的关系,干预需要短、平、快。所以它不能够太依赖感受性、领悟性的技术,而是需要具有行为特点的、操作性强的方法。
但网络咨询依赖另一种关系,就是来访者跟ta自己生活中的关系。策略式治疗之所以会起作用,是因为它可以让来访者把方法用到自己的生活中,进而产生改变。
它适用于短程治疗,有某个具体问题,来做一次或者少数几次见效;也适用于中长程治疗里在某些关键节点上面使用。
策略疗法指的是,心理治疗中发生的事均由治疗师发起、并为每个问题设计特别方法,治疗师承担起直接影响患者的责任。
它不需要长期的、建立很深的关系,它是很快速的,咨询师设计简单的操作指令,来访者回去自己做。甚至只见一次,来访者过段时间再告诉咨询师结果如何。
这对很多学心理学的人来说,是非常颠覆的;但它同时又是迷人、实用、好用的。
课程目录:
理论模块
第一讲 策略式干预概述:给症状“吐口水”的治疗
1. “不寻常的治疗”
2. 为什么策略式干预适用于互联网生态?
3. 围绕干预的伦理学思考
4. 学习者的心态:补充 vs. 颠覆
第二讲 干预的核心思想:貌似“不改变”的改变
1. 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的不变
2. 悖论和反悖论:米兰学派的总结
3. 症状处方:有觉察地使用症状
第三讲 干预主义在今天:互联网生态的文化特征
1. “诊断”的流行与消解:社会建构理论
2.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干预主义
3. 创造解决 vs. 消除问题:互联网的文化观察
4. 海上漂流,在不确定中寻找方向
在线圆桌讨论+答疑
应用模块
第四讲 传统行为问题的策略式干预
1. 案例:行为问题的网络干预
2. 将行为放置于关系的框架下思考
3. 语言的力量:对行为的命名与改释
4. 干预方案:旧毛线与新毛衣
第五讲 抑郁、医学诊断的策略式干预
1. 案例:抑郁症诊断的网络干预
2. 互联网语境下的诊断及其功能
3. 与医学的合作而非对抗
4. 干预方案:个体化的应对之道
第六讲 原生家庭主诉的策略式干预
1. 案例:原生家庭主诉的网络干预
2. “原生家庭”作为干预方案本身
3. 复仇、纪念、忠诚、甩锅:几种改释方向
4. 前半生与后半生:一个治疗性的隐喻
第七讲 家庭关系的策略式干预
1. 案例:家庭关系主诉的网络干预
2. 三角关系和三角化:新时代的视角
3. 干预方案:家庭动力的象征性表达
4. 将家庭放置于更大的系统下
第八讲 意义感的策略式干预
1. 案例:意义感主诉的网络干预
2. 意义的解构:互联网的生态特点
3. 对“无意义”的积极赋义
4. 干预方案:探索意义的行为尝试
在线圆桌讨论+答疑
操作模块
第九讲 让网络干预具有“穿透性”
1. 干预手段的可视化
2. 使用道具的干预
3. 使用仪式的干预
第十讲 干预者的自我觉察:“我”对干预的态度
1. 网络的自恋与自恋破碎:“键盘侠”的隐喻
2. 重回自身:对“我”的觉察与接纳
3. 在不确定的时代,找寻自己的位置
4. 使用网络,而非被网络使用
在线圆桌讨论+答疑